1902年,袁世凯的母亲——刘老夫人去世。这时的袁世凯,正处于人生的巅峰,担任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,还肩负着全国多个重要政务,地位显赫,权势滔天。在如此风光的背景下,他产生了一个念头:为母亲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,且要让她安息在自家祖坟中,尽最后一份儿子之孝。
表面上,这个念头似乎没什么不妥,但在那个封建社会的年代,它却引起了不小的风波。要理解为何如此,必须先从袁世凯的家世谈起。
袁世凯出身名门望族,祖父袁树三与叔父袁甲三都是清朝的官员,尤其是袁甲三,曾担任过漕运总督,权势一时无两。袁树三有两子,大儿子袁保中,小儿子袁保庆,袁世凯便是袁保中的儿子。然而,尽管袁世凯家族显赫,他的父亲袁保中却并未真正步入官场,他虽博学多识,却终未能中举,仅通过捐官得以担任一个同知职务,直到去世都未曾真正仕途有成。
展开剩余81%袁保中家中有八个孩子,其中袁世凯是庶出。在他年幼时,他的母亲刘夫人是袁保中的小妾,地位较为低微。尽管如此,母子之间却感情深厚。刘夫人最初为袁世凯喂奶时,由于母乳不足,她向袁保庆的妻子牛氏借乳,而牛氏的孩子不幸夭折。由于牛氏有足够的乳汁,她便哺育了袁世凯,这也使得她与袁世凯结下了深厚的情感。后来,刘夫人将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,使他成为了袁保庆的嫡子。袁世凯在养母牛氏的精心照料下长大,但他从小并不热衷读书,反而迷上了武艺,直到少年时期依旧一无所成。
刘老夫人看到儿子整日无所事事,心生忧虑。她节衣缩食,将省下的钱偷偷交给袁世凯,希望他能够努力有所成就。直到袁世凯二十多岁,他终于开始投军,先是投靠了淮军的吴长庆,并逐渐开始崭露头角,最终踏上了政治舞台。虽然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但母亲刘老夫人却未能享受到儿子成就的荣耀,早早便离世。这使得袁世凯深感愧疚和悲痛,他认为,唯一可以弥补遗憾的办法,便是将母亲安葬在祖坟之中,带给她最终的荣耀。
然而,这个看似普通的愿望,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却遭遇了难以逾越的障碍。要理解这一点,就不得不提到袁家世代相传的家族传统和礼仪。虽然袁世凯在外赫赫有名,但家族的继承与葬礼却由袁保中嫡长子袁世敦掌控。刘老夫人作为袁保中的小妾,按封建规矩,是无法与其正式妻子合葬的。即便是袁世凯,虽然在官场上位高权重,回到家族中依然要遵循父权体系,必须对袁世敦保持尊敬。因此,袁世凯虽心有不甘,仍然决定先与袁世敦商议安葬事宜。
在刘老夫人去世后,袁世凯派侄子袁乃宽回老家项城报丧,并着手安排葬礼。但袁世敦却坚持按祖制来办,明确表示不能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,只能葬在旁边。这一回应令袁世凯非常愤怒。尽管他在外功成名就,地位崇高,回到家族依然没有发言权,这让他极为不满。袁世凯决定亲自回去处理此事,并希望借此机会施加压力。
回到项城后,袁世凯为了彰显母亲的风光,特意派遣了军队护送灵柩,一路浩浩荡荡,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。而项城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袁世凯,精心准备了灵堂与驿馆,力图为他提供最周全的礼遇。可尽管如此,袁世敦依旧没有前来参加祭奠仪式,这让袁世凯十分愤懑,但他并未立即爆发,而是先回家与袁世敦面对面商谈。
袁世凯回到家后,袁世敦故意表现出冷淡,先提了一个问题:“为何庶母去世已久,你才开始安排葬礼?”袁世凯为此心生不安,迅速给出了一个推脱的理由,说是因为朝廷事务繁忙,才耽误了出殡的事宜。袁世敦显然并不买账,他坚持认为,刘老夫人作为小妾,葬入祖坟不合礼法,因此他表示,若要葬,旁边空地即可。
面对袁世敦的坚持,袁世凯也开始失去耐性,愤怒地表示,如果母亲不能葬入祖坟,他将“另起炉灶”,创建自己的家族墓地。最终,袁世凯因愤怒而与袁世敦发生了激烈冲突,情绪几乎失控。众人目睹这一幕,无不感到震惊。
最终,袁世凯未能如愿将母亲葬入祖坟,而是决定为刘老夫人选择了另一块风水宝地进行安葬。尽管他心中不满,但考虑到众多因素,他不得不屈服于家族传统与袁世敦的坚持。在这一过程中,袁世凯深感家族的冷漠与不公,也因此断绝了与袁氏家族的关系。
此后,袁世凯将自己的家族重新安置在河南省的洹上村,这不仅象征着他与袁氏家族的决裂,也隐含着他对袁世敦的深刻愤恨。袁世凯在生前甚至一度发誓,死后也不会再回袁家寨。
1916年,袁世凯去世。他遵循遗愿,将自己葬于袁林,而非袁家祖坟。此举不仅是对家族不满的表达,也是他对家族内外矛盾的最终宣告。可以说,这一系列事件,既反映了袁世凯身为封疆大吏的无奈与挑战,也揭示了封建礼仪与权力斗争所带来的深刻矛盾。
这一切,或许只是封建社会对个体、家庭与传统的束缚,但从袁世凯的角度来看,这种无奈的挣扎,最终成就了他对“家族”的真正断裂,也标志着他对自己命运的独立追求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